458 《科学》,正式启航!(万更求订阅)(1/ 2)
下午,许秋开始进行叠层器件文章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既然打算首投《科学》,许秋需要先找一个《科学》投稿的模板,同时也要了解一下《科学》期刊收文章的要求。
于是,他直接登录了《科学》的官网,www.sciencemag.org。
网页访问的速度非常快,看来这个网站没有被“墙”。
当然也可能是从校园网登入的缘故。
《科学》官网页面非常简洁,没有什么太过浮夸的设计。
左上角是出版社的LOGO:“AAAS(漂亮国科学促进会)”。
顶部有黑红风格的两行任务栏,包括搜索、登入、新闻等栏目。
下面是当期五个封面文章的封面,来回滚动着,看起来有点像是起点的大封推……
第一个封面是一只丑丑的大鲸鱼。
这篇文章的标题是“晚白垩世海洋中形似螳螂的浮游鲨鱼”……
所以,这个大概算是考古系的成果?
果然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
第二个封面是一大推五颜六色的瓷砖模样的东西。
当然许秋知道那些肯定不是瓷砖,多半是什么特殊的材料。
这篇文章的标题是“用智慧材料打造智慧城市”。
许秋看了一眼摘要,大概是在说一个“智慧城市指数”的东西,几位研究者建立了一套评估城市“智慧程度”的模型。
根据这个模型,全世界“智慧城市指数”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新加坡城。
第三个封面是一个身穿实验服的白人黄发女性研究者的怼脸照,旁边还有一个同样穿着实验服的白人黑发男性研究者,不过后者被模糊化处理了。
两个人仿佛在看着什么东西,但那个东西在封面的画面里并没有出现。
这个封面有些不知所云,许秋唯一注意到的点就是,他发现白人脸上的皮肤非常的粗糙,完全没有国内的妹子们精致。
文章标题是“基因编辑器的深入剖析”,生物相关的,许秋随意扫了两眼,也没什么兴趣。
第四个封面是一个海岸线的俯拍图,上面还有一坨烟雾,文章的标题是“烟雾注入平流层解释了破纪录的气溶胶水平”,还有一个短标题“烟雾警报”。
这篇工作主要讲述的是,最近南半球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(AOD)达到破纪录的水平。
这种异常的AOD被归因于前不久考拉国的森林大火。
火灾发生在足够南的中纬度气旋带内,也就是对流层顶高度相对较低的地方,这一位置允许火灾时上下风向的深层对流,将烟雾输送到平流层。
而在平流层中,烟雾的寿命比在低层大气中的寿命长一个数量级。
最终就导致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月平均AOD值,超过平均值三个以上的标准差。
国际上每发生一次大事件,就有一群相关的研究者跑过去“蹭热点”,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,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拿下一篇CNS或者其他大文章。
当然,这种“蹭热点”还是值得提倡的,因为他们做的工作确实很有意义。
第五个封面是一种许秋没有见过的动物,具有尖尖的头部,身上还附有鳞片,不过当他看到文章的标题后就知道动物是什么了。
文章的标题是“抓住种花家保护穿山甲的势头”,因此图片上的肯定就是穿山甲了。
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短,只有不到一页的内容,大意就是国内对穿山甲保护的很好,文章作者呼吁其他国家来学习种花家。
许秋看了看文章作者,一作像是国内的学生,二作是个老外,三作也是老外挂通讯,emmm……
除了五篇封面文章外,下面列着发表在最新一期《科学》期刊上的全部文章。
许秋大致扫了一眼,大概有三四十篇的样子,囊括了各种领域五花八门的工作。
其中,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一些。
浏览完主页后,许秋进入“作者界面”一栏,找到了《科学》期刊的稿件类型以及投稿要求。
每个期刊对于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,《科学》也不例外,在“稿件类型”这个栏目里写的非常详细。
其实,许秋之前在写文章前,很少去阅读各大期刊出具的具体要求。
对于文章究竟该怎么写,他都是通过魏兴思、陈婉清那边口口相传的经验,以及阅读其他人发表的文献,反推出来的。
这回要准备投《科学》,许秋打算看一看期刊公司本身的要求是什么样子的,补充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知识。
《科学》期刊接受的稿件类型一共有四种。
分别是“研究文章”(Research Articles)、“报告”(Reports)、“评论”(Reviews),以及“短评”(Commentary)。
第一种,“研究文章”。
它要求呈现出重大的科学进展,4500字左右,大约5页的篇幅,正文包括摘要、引言、六个左右图表、带有简要副标题的章节和大约40篇参考文献。
补充材料需要提供实验方法,所用材料的信息,以及支持论文结论所需的其他信息。
字数和篇幅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于纸质印刷版本的。
因为一本杂志的总页数是基本确定的,不能这一期非常厚,下一期非常薄,所以如果文章的正文比较长,不符合4500字,5页篇幅的要求,就不能以印刷形式发表。
但此时,如果工作确实非常的重要,可以选择只进行电子版发表。
仅电子版发表的文章,字数可以达到8000字,但要在Cover Letter中向期刊编辑说明,为什么需要写这么多字,同时文章中可以附带音频、视频文件作为辅助说明文件。
这种“研究文章”的格式,有点类似于许秋平常写的Article格式。
第二种,“报告”。
它要求提出具有广泛意义的、重要的、新的研究成果,2500字左右,大约3页的篇幅,正文包括摘要、引言、最多四个图表和大约30篇参考文献,补充材料的要求同“研究文章”。
这种“报告”的格式,有点类似于许秋平常写的Communication格式。
在“研究文章”和“报告”中,《科学》要求材料和方法部分提供足够的细节,以便复制研究。
此外,对于生命科学中涉及一种方法的论文,《科学》鼓励作者向他们的合作伙伴Bio-protocol《生物协议》提交一份详细的方案。
《生物协议》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工作者,于2011年创办的一份专精于遴选、发表实验方案,需要同行评审的在线期刊。
他们的目的打造一个开放获取与沟通的平台,分享高品质的实验方案,让生命科学的研究更高效,更具可重复性。
这个还是蛮有意义的,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限定在生命科学。
大概是因为里面造假的论文比较多?
倒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,毕竟生命科学领域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太多了。
而基数比较大的话,即使造假的概率比较低,最终产生的绝对数量也会比较高。
看新闻报道出来的学术造假事件,生命科学领域确实也是重灾区,甚至有院士牵涉其中。
话说回来,其他领域为什么很少有院士牵涉进去?
因为很多领域没有院士。
第三种,“评论”。
它要求综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发展,并突出未来的方向,6000字左右,正文包括摘要、概述主要主题的导言、简要副标题和重要未解决问题的概要,10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,4-6个图表。
除了特刊的“评论”外,所有的“评论”现在都只在网上发表。
也就是不会在纸质版的刊物上收录“评论”的全文,只会放550-600字的摘要,包括背景、进展和展望三个部分。
大概也是因为篇幅太长了的缘故。
而且,许秋估摸着《科学》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。
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《科学》上发综述,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发表在《科学》上的综述。
最后一种,“短评”。
具体又分为了六类,包括“观点”(Perspectives)、“书籍或媒体评论”(Books or Media Reviews)、“政策讨论”(Policy Forums)、“信件”(Letters)、“电子信件”(eLetters)、“技术评论”(Technical Comments)。
“观点”,1000字加1张图片,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,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,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,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。
同时,还要求发的“观点”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,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。
另外,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,除了极少数例外,“观点”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。
换言之,就是别人发了一些CNS之类的文章,我过来点评点评,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。
当然,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,基本上是大佬专属。
“书籍或媒体评论”,最多800字,以新书、电影、展览、表演、移动应用程序、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。
同时,还要求作者在投稿“书籍或媒体评论”前联系编辑,说明“为什么你认为这项工作会引起科学读者的兴趣,以及为什么你能很好地撰写评论。”
看起来,有点影评的意思在里面,许秋估摸着同样是大佬专属。
不过,《科学》期刊居然会收这种类型的投稿,还真是许秋之前没有想到的。
“政策讨论”,1000-2000字,1-2张图片,最多15篇参考文献,要求介绍与科学和社会之间具有政策影响交叉点的问题。
“信件”,最多300字,讨论过去3个月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或普遍感兴趣的问题。
“电子信件”,“信件”的电子版。
“技术评论”,最多1000字,2个图片或表格,15篇参考文献,无需补充材料,仅电子版发表,对前3个月内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的核心结论和/或研究方法进行评论。
总体来讲,“短评”这一类的文章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短。
许秋之前看到的有机光伏领域就,发表在《科学》上的文章,大多数都是出自“短评”。
这类文章,虽然也算是《科学》文章,但相比于第一种“研究文章”,和第二种“报告”格式的文章来说,含金量就差了不少。
因此,一般出去宣传自己课题组发表《科学》文章的研究者,别人都会默认他们发表的是第一种“研究文章”,或第二种“报告”的工作。
不过,话说回来,能够发“短评”的人,多半也是大佬,很多都是自己本身就曾经发表过CNS的。
或许《科学》提供“短评”这个类目,也是为了能让大佬们在上面多灌灌水。
这里的“灌水”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,偏中性,和狂发SCI三四区的那种灌水不同。
本身“短评”就有点像是论坛一样的存在,大佬们在上面发点评论,就如同是论坛灌水一般。
在了解四种投稿格式后,许秋没有纠结太久,便直接选择了“报告”格式,也就是2500字左右,大约3页的篇幅。
因为他做的叠层器件,把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直接推进到15%以上,接近16%的水平,属于非常重大的突破。
他没必要把工作做的太过细致,主要是起到一个类似于抛砖引玉的效果,吸引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。
要是能吸引到一些研究方向摇摆不定的课题组,投入有机光伏的怀抱就更好了。
毕竟,许秋一个人能耐再大,也不可能把有机光伏领域所有的活都干完,还是要靠其他工作者共同完成。
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多,这个领域发展的也就越快越好。
就像这次选择叠层器件顶电池材料时,自己课题组的材料就有些不够用了,需要找一些外援材料。
确定了文章格式后,许秋本来打算下载几篇最新“报告”格式的《科学》论文当做模板的。
结果发现下载不了,只能预览标题、文章作者、摘要等基础的信息,如果要阅读全文,或者下载文献全文PDF,就需要付费了。
他这才想到学校没有购买《科学》的电子版资源。
不过,很多期刊的电子版收费是有期限的。
也就是说文章发表后经过一定时间,会自动转换为开源文章,这个期限有的可能是一年,有的可能是两年。
因此,许秋找了找往期的《科学》论文,从中下载了几篇已经开源的“报告”格式论文,开始对照着制作模板。
大体上和之前ACS、RSC、Wiley旗下期刊的格式差不多,改变的主要是一些细节:
比如,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,不是常见的上标,而是正常的字体大小直接跟在语句后面,用的也不是常见的方括号[],而是圆括号();
参考文献本身的引用格式也和其他期刊有所不同,年份需要加圆括号,放在页码的后面。
大致花费了一个小时,许秋终于完成了文章撰写前的准备工作。
接下来,就是构筑《科学》论文的大致框架。
……
……
……
三天后。
周三下午,许秋完成了这篇《科学》论文的大致框架。
正文中,他一共规划了三张图片。
第一张图片的主题是“基于AM1.5G标准光照条件下,对二终端法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理论效率的半经验分析”。
这张图片属于叠层器件文章中较为常规的配图,在平常单结器件的文章中并不多见。
具体细分为A、B、C、D四张小图。
其中,A图是核心。
许秋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坐标系,xyz三个坐标分别为:
x,外量子效率EQE,从65%到85%;
y,顶电池的光吸收边λonset,近似于顶电池材料可以吸收光波长的最大值,从900到1200纳米;
z,器件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PCE,从12%到30%。
此外,还有第四个变量,即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Eloss,分为0.4、0.5、0.6、0.7、0.8电子伏特五个档次。
同时,假定填充因子FF恒定为0.75。
经过计算,得到在不同子电池能量损失下,光电转换效率随外量子效率和顶电池的光吸收边变化的曲面图像。
因为能量损失有五个档次,所以对应的三维立体坐标系中就有五个曲面。
许秋为了表述直观,还给五个曲面染了色,从蓝到红分别表示光电转换效率逐渐增大。
这张图片看起来比较高端,但其实背后的计算过程并不复杂。
顶电池的光吸收边,可以通过公式换算出有效层材料的禁带宽度,禁带宽度再减去假定的能量损失,就得到了开路电压。
禁带宽度已知,外量子效率已知,可以通过积分计算得到短路电流密度。
最后,填充因子是给定的0.75。
三者相乘,就得到了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。
理论预测的结果还是比较美好的。
在光吸收边为1100纳米,外量子效率75%,填充因子0.75,能量损失0.6电子伏特的条件下,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效率可以达到20%!
20%!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